【分享體會】境界及心性修為之認識與提昇

【分享體會】境界及心性修為之認識與提昇

(文/柳絮)人格成熟的人是在意識層面,心性穩定,在待人接物處世各方面趨於圓滿。境界是看事情的角度、高度,要到那個高度才會看清楚真相。「當局者迷」,在境界不穩定的情況下,容易受外在人事物影響和控制,就像小孩的境界明明比大人低,但我們卻容易被其激怒。以大禹和其父親治水的方式來說明,在修心養性方面,圍堵約束久了還是會爆發,要用紓導的才會有效,要用境界來引導他。
覺魂思考會產生很多迷思,如好為人師,喜歡講道理,要拚個輸贏,出發點就是我對你錯,要說到讓你服從產生愧疚感,只有我才是對的。另一個出現的迷思是質疑在修行的團隊裡怎麼有缺點的人這麼多,到底在修什麼?簡單來說,事實就是,想改善自己狀態的人才會來修。也要相信「我會越修越好。」沒有人會放棄你,除非你自己。
衡山靈學學術的17個心角: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、酒、色、財、氣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心、意,是人格整體的狀態。不是獨立存在,不能分開看。我是什麼樣的人?!人不是完美的,也有很多面向,為何我們會用這幾個點來看自己,一定有其意義。頭腦存在因果的恐懼:分離、淘汰、分割、孤獨、寂寞、被否定、缺少安全感,要不斷問自己,深究哪一項是最根本的核心,找出自己思考的脈絡系統、找出因果關係,才有改善的方向。在習慣覺魂做主的模式下,平時修心養性也可以先用外在的規範、約束,至少先讓心性穩定起來,才有機會讓主魂啟動。當我們害怕時,傳統法門說不要怕,但那不是我們要的答案,想知道的是如何不害怕,萬法歸一,不變的原則還是唯有啟動靈性發揮良善本質,以達到世界大同的理想。
因為主體意識會影響其他思想、觀念、行為,所以空杯思考,把自己舊有的思維舊的行為模式格式化,將道放入我們的主體意識中,才會引領我們走正確的路,邁向靈性成熟之路。走過的路都是必經的歷程,走過必留下痕跡,沒有好壞對錯,在修行過程中了解它會是助力還是阻力,客觀認清這個事實,真實面對它,了解它對自己的影響,覺察有一天可以突破之。最重要的使命是,以後遇到有相同問題的人就可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別人成就。活著就是人,死了才會成佛,修行之路一定要謙卑思考不斷學習,不能畫地自限,用靈學的角度看待所有的事物,其實靈學無所不在。

(衡山大道救世協會/台中服務處)